欢迎光临

【北京研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国粹皮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画篆刻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以传承续根脉让非遗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5-11-13 09:18:04 人气:2892 来源:新闻资讯

当传承人在直播间述说着蒙药香的神奇之处,当带有北疆风味的马家精点心随电商订单走向各地,当面塑、剪纸在校园社区绽放光彩……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一项项曾隐于时光深处的非遗技艺,正以“保护+创新”“传承+产业”的双轮驱动,挣脱历史的尘封,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书写北疆文脉传承的新篇。

image.png

“我们制香人始终坚信,唯有以时光沉淀诚意、以匠心打磨技艺,方能制出直抵人心的好香。”蒙药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直播间里边演示制香工艺,边向观众娓娓道来。这方寸之间的直播间,已成为赛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圈”传播的生动注脚。

谁曾想到,这项绵延200余年的蒙药香制作技艺,曾因古法制作技艺复杂,传承难度大,一度陷入后继乏人的窘境。蒙药香的命运转折,正是赛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缩影。

为让蒙药香重新焕发生机,赛罕区精准施策,依托八拜湖生态微度假中心打造集生产、展示、体验于一体的蒙药香非遗文创产业园。在这里,蒙药香彻底告别了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旅场景核心元素。在蒙药香文化博物馆内,市民、游客不仅能闻到千年药香,了解蒙药香的起源与传承,还能在制作研发中心、非遗工坊和体验空间里,跟着传承人学习揉香、制模、晾晒,亲身感受“一香一世界”的匠心。

园区还搭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销售平台,传承人可在此展示收藏的作品,还能通过直播镜头向网友介绍蒙药香文化,让传统文化借助新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

更令人欣喜的是,园区研发的香牌、香包等文创产品,既保留古法精髓,又贴合现代审美,线上直播间月销售额屡创新高,真正让“老手艺”挣上了“新票子”,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奔赴。

蒙药香的“重生”并非个例。在赛罕区,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正循着“活化利用”的路径绽放光彩。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马家精点心,散发着承载青城人乡愁记忆的“老味道”。马家精点心凭借代代相传的配方与工艺深受消费者青睐。如今,它不仅是本地街巷随处可见的烟火气,更借着电商东风远销各地,从“街坊美食”跻身“网红爆款”,让北疆风味香飘更远。

近年来,赛罕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为抓手,深度融合文旅资源,构建起“可观、可感、可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体系。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博场馆的建设投用,集中展陈了面塑、剪纸、二人台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系统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既提升了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参与度,更激发了群众赓续中华文脉的文化自觉。

在传播推广层面,赛罕区更是多点发力,形成立体化传承网络。线上直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跨越时空,线下展览让文化底蕴直观呈现,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则让传统文脉在潜移默化中薪火相传。

在校园里,五彩面团在面塑代表性传承人手中被赋予生命,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剪纸艺人在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间找到平衡,“纸上生花”惊艳众人;榆林镇三犋窑村的赛罕木雕匠人走进校园传艺,青年学子走进工坊研学,让传统的刀锋在新生代手中延续活力。这种互动不仅让年轻人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建立起文化认同。一位参与研学的高中生感慨:“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珍贵的文化瑰宝。亲手制作面塑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一切成果的背后,离不开赛罕区构建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传承人主体、社会参与”的完整传承体系。相关扶持政策陆续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精准投放,为传承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挖掘整理、文创园区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蒙药香的氤氲芬芳,到木雕的刀锋流转;从面塑的指尖生花,到剪纸的纸上韵律……如今的赛罕区,一项项非遗项目正从历史深处走来,在创新的土壤中扎根、发芽、结果。在这里,千年文脉得以延续,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更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