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批非遗双创人才——纪大银
发布时间:2025-07-30 16:40:19 人气:3329 来源:新闻资讯
在中华文明的星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淌千年的血脉根魂。它不仅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基因库。当历史叩响新时代的大门,我们既需以虔敬之心守护技艺原真性,更要以创新之志激活其当代生命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成为非遗传承的时代命题。
而今,一群躬身实践的传承者正将命题化为行动:他们以双手为舟楫,载着古老技艺穿越时代洪流;以创新为星火,点燃非遗基因的当代觉醒。在他们身上,我们看见传统与未来的握手,更见证着文明根脉如何在当下绽放新枝。
纪大银,男,汉族,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人,1951年4月出生。退伍军人,1971年11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休前系镇安县电视台工程师,曾任镇安县政协委员,陕西省工商联第九、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一级书法师、CCTV中央电视台(艺术名家)栏目特邀客座教授、中国观赏石鉴评师、中国观赏石价格评估师、陕西省宝玉石观赏石协会理事、国务外交礼品师、中华人民国宾礼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画大家、北京曲风书画院高级院院士、陕西盛世西部书画院镇安创作培训基地主任、陕西长安书画研究院商洛分院院士、陕西省商洛市榜书协会副主席、陕西省商洛市美术协会会员、镇安县收藏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会长、镇安县奇石根艺协会名誉会长,书法师从陕西长安大学教授、陕西盛世西部书画院院长邹西京老师、国画师从高级高级画家张国民老师。
作品主要获奖奖项:2007年藏品海棠石(大吉祥)荣获(中国观赏石博览会走进奥运2007北京邀请展)、2011年藏品海棠石(大吉祥)荣获西安世园会金奖、2011年根艺作品(鹏程万里)荣获西安世园会金奖、2011年根艺作品(志在千里)如何西安世园会金奖、2011年藏品黄龙玉(阿黄)西安世园会金奖、2023年荣获曲风杯全国书画大赛榜眼奖,专家评审优秀奖、2023年荣获翰墨杯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2023年荣获国家关工委北京鸟巢书画展金奖两枚,历年来共荣获陕西西安观赏石博览会金奖23美,银奖28枚,2024年作品参加首届泰国世界艺术金笔奖颁奖盛典,荣获世界艺术创新奖两枚。作品分别被泰国舒坦亲王和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收藏。
三绝焕彩写人生:纪大银的艺术坚守与家国情怀
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镇安县,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艺术耕耘者——纪大银。他的人生轨迹从军旅生涯的淬炼起步,历经技术岗位的严谨打磨,最终在退休岁月里绽放出令人瞩目的艺术华彩,于书画、奇石、根雕三大领域均登堂入室,成就斐然。
纪大银的艺术世界宽广而深邃, 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画大家,他师承高级画家张国民,笔下的山水、花鸟气韵生动,意境深远。2023年他接连斩获“曲风杯”全国书画大赛榜眼奖及专家评审优秀奖、“翰墨杯”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作品更登上国家关工委北京鸟巢书画展,勇夺双金。2024年,其作品亮相泰国世界艺术金笔奖盛典,荣膺世界艺术创新奖,并被泰国舒坦亲王和朱拉隆功大学永久珍藏,艺术影响力跨越国界。
身为中国观赏石鉴评师与价格评估师、陕西省宝玉石观赏石协会理事,纪大银慧眼独具。其珍藏的“海棠石(大吉祥)”先后闪耀2007年北京奥运邀请展与2011年西安世园会(金奖),“黄龙玉(阿黄)”亦在世园会折桂。数十载积累,他在省级以上石展中累计摘得金奖23枚、银奖28枚,每一方奇石都是他对话自然的诗意结晶。
化枯根为神奇,赋予朽木以永恒生命。纪大银的根艺创作同样卓绝,2011年西安世园会上,《鹏程万里》、《志在千里》两件力作双双问鼎金奖,以遒劲的线条和磅礴的气势,展现其深厚的艺术感悟力与创造力。
纪大银的艺术成就与社会担当相辅相成:荣膺国家一级书法师、国务外交礼品师、中华人民国宾礼艺术家等国家级称号,并获聘CCTV中央电视台(艺术名家)栏目特邀客座教授,其作品成为传递中华文化的尊贵纽带。身兼北京曲风书画院高级院院士、陕西长安书画研究院商洛分院院士、陕西省商洛市榜书协会副主席、陕西省商洛市美术协会会员等职,是多个重要艺术机构的骨干力量。 作为陕西盛世西部书画院镇安创作培训基地主任、镇安县收藏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会长、镇安县奇石根艺协会名誉会长,他倾力搭建平台,培育艺术新苗,为繁荣家乡文化事业不遗余力。
追溯纪大银的艺术人生,其底色始终是军人的坚毅与党员的忠诚。1951年出生的他,1971年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伍后扎根镇安县电视台技术岗位,亦曾担任镇安县政协委员及陕西省工商联代表。军旅生涯锻造了他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品格;技术工作则赋予他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这份融入血脉的坚韧与赤诚,正是他跨界艺术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深层动力。
从守护疆土的军人,到传播声影的工程师,再到执笔挥毫、点石化金、雕木成艺的“三绝”大家,纪大银以永不停歇的脚步诠释了何为“志在千里”。他以刀笔为犁,在艺术沃野深耕不辍;以赤子之心,在秦岭腹地播撒美的种子。他的艺术人生,是对“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最生动的当代注解,更是对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的深情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