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批非遗双创人才——徐自先
发布时间:2025-07-15 09:49:52 人气:3633 来源:新闻资讯
在中华文明的星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淌千年的血脉根魂。它不仅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基因库。当历史叩响新时代的大门,我们既需以虔敬之心守护技艺原真性,更要以创新之志激活其当代生命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成为非遗传承的时代命题。
而今,一群躬身实践的传承者正将命题化为行动:他们以双手为舟楫,载着古老技艺穿越时代洪流;以创新为星火,点燃非遗基因的当代觉醒。在他们身上,我们看见传统与未来的握手,更见证着文明根脉如何在当下绽放新枝。
徐自先(俗佬)澳门中华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大湾区紫砂艺术交流中心紫砂馆馆长,珠海自宜斋紫砂馆创办者,工艺美术、紫砂文化研究专家委员会专家。俗佬自幼受到文学艺术、哲学、传统文化滋养,九十年代初来珠海之后,开始了对紫砂壶的收藏和研究。自宜斋紫砂馆,吸引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和台、港、澳地区与国外朋友前来参观、交流。其四次走向国际化的文博展览,用实物系统的介绍紫砂历史文化,属于首创。
在紫砂收藏方面,俗佬几十年来专注于明、清、民国至“紫砂七老"的名家壶,精品壶美不胜收;其中金沙寺僧壶,供春八景和曼生三十八式为世所罕见,三大紫砂泰斗的珍品,绝品令人称奇。
在文化研究方面,俗佬在探索上博览群书,反复求证。对明、清、民国各历史时期的紫砂名人名壶,按其文化价值对其历史定位,作了系统的梳理排列。俗佬对紫砂历史進行文化解读的同时,提出了自己收藏的所思所得的新见解、新建议,并编写了多篇关于紫砂研究成果的文章。
自宜斋对紫砂的展示,独树一帜。比如——按历史时期、家族传承、师徒关系、堂号组合等分门别类,使人一览可知紫砂历史全貌。俗佬注重民间收藏和文化研究,并已取得重大成果。近几年,作为澳门中华紫砂历史文化博物院院长和研究会会长,俗佬的紫砂收藏,已多次为新华社,央视中央媒体所关注并宣传,誉为中国当代收藏名家;在“盛世中华,复兴有您”的活动中,发行了素有“国家名片”之美誉的纪念珍藏邮折,自宜斋文化中心作为中央政府供货商入庫企业而被选中;俗佬本人也被工信部的工艺美术、紫砂文化研究专家委会聘请为专家。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将在自宜斋紫砂收藏的基础上,建立大湾区紫砂交流中心,并将迅速开展工作。正在筹办一个独具特色的能够全面体现紫砂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紫砂真味:在泥土与匠心间寻觅永恒
民间收藏,是一片潜力无限的沃土,蕴藏着历史与艺术的珍宝。正如俗语所言:“人养紫砂壶三年,紫砂壶养你一辈子。”一把温润的紫砂握在手中,仿佛能沉淀岁月,消解烦忧,让人生少些浮躁,多份宁静。不懂紫砂壶的人,或许难以真正领略茶之真谛——那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器物与精神交融的体验。
然而,收藏之路并非坦途。我们常听到“流传有序”作为评判真伪的金科玉律,但这套标准有时却成了某些“权威”打压民间收藏的利器。历史本身便是明证:国家博物馆珍藏的那把经典供春壶,当年不正是从街边小摊流入?顾景舟大师甚至发现故宫旧藏的紫砂壶悄然融入了他的创作血脉。更有无数流散海外的紫砂珍品得以回归故土,它们的“序”又在何方?真伪的本质,在于器物本身,而非其流转的轨迹。真的,流传无序亦为真;假的,流传有序亦是假。 将“流传有序”奉为唯一圭臬,实则是舍本逐末。
鉴定之惑,还体现在对大师作品的僵化认知上。有人奉出土的时大彬六把壶为唯一标准,殊不知这无异于将可能存在的六十把、甚至更多真品“埋入坟墓”。时大彬制壶生涯横跨半个多世纪,技艺从青涩走向炉火纯青,风格千变万化,作品数量浩瀚。难道只有被黄土掩埋过的,才配得上“真品”之名?这何其荒谬!大师与泰斗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他们自有超越常人的才华,却也受制于时代与自身。其作品自然有精工细作的精品,也有相对粗放的习作或实用器,价值虽有高低,但皆为真迹。若断言大师作品必定件件完美无瑕、皆为不朽经典,恐怕连大师本人也要摇头否认了。
紫砂壶的创作,是心、脑、手三者共鸣的结晶。有人重在“用手”,凭勤恳与力道;有人重在“用脑”,靠巧思与设计;有人重在“用心”,倾注的是深情与感悟。初学的小徒弟往往急于“先下手为强”以逞能,而真正的大师傅则懂得“慢动手后发制人”,在沉静中彰显深厚功力。因此,不宜简单地用“一代更比一代强”来线性评价紫砂艺术的成就。今日宜兴的紫砂匠人常坦言:前人工具简陋,却能制出那般精良之作,其境界令人叹服,难以超越。今人的优势在于工具的精进,而非纯粹的手工技艺本身。
对于藏家而言,面对一件老紫砂,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辨别真伪。坊间流传的所谓“妙招”,往往只是紫砂的基本常识。真正的鉴别功夫,在于日积月累的“多看多对比”中淬炼出的经验,在于“多学多研究”中沉淀的知识底蕴,在于“多问多交流”中碰撞出的真知灼见。藏品见得越多,越觉所谓“妙招”的局限,深知这世间并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百分百通用法门。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
还需明辨“模仿”与“作假”的天壤之别。模仿是学习的起点,是技艺提升的阶梯。哪位紫砂大师的成长路上没有临摹过前人的经典?这是致敬,是传承。而“作假”则是为谋取不当利益,盗用他人名义的欺诈行径,必须揭露并使其在市场中无处遁形。更有一种境界:当师傅亲手培养的徒弟,技艺青出于蓝,其作品惟妙惟肖甚至超越己作,并得到师傅的欣然认可,乐于刻上自己的款识。这承载着师承的欣慰与衣钵的传递,其价值无可厚非。后人也无需板起“正人君子”的面孔,对此进行脱离时代语境的过度考究。
紫砂的魅力,在于泥土的呼吸,在于匠心的温度,在于时光的包浆,更在于那份超越器物本身、直抵心灵的文化传承。收藏的真谛,不在于被条框束缚,而在于以开放的心胸、求索的精神,去感受每一把壶背后的故事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