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批非遗双创人才——张耕畦
发布时间:2025-07-15 09:05:00 人气:3270 来源:新闻资讯
在中华文明的星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淌千年的血脉根魂。它不仅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基因库。当历史叩响新时代的大门,我们既需以虔敬之心守护技艺原真性,更要以创新之志激活其当代生命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成为非遗传承的时代命题。
而今,一群躬身实践的传承者正将命题化为行动:他们以双手为舟楫,载着古老技艺穿越时代洪流;以创新为星火,点燃非遗基因的当代觉醒。在他们身上,我们看见传统与未来的握手,更见证着文明根脉如何在当下绽放新枝。
张耕畦,男,1954年5月生人,北京人,汉族,从事纪实摄影近三十年,2013年开始马文化的摄影与创作。现任华夏艺术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华夏摄影十杰摄影家。
上图:《迷途知返》;下图:《旷野 46》
马背上时光印记:一位摄影师的灵性追寻
我属马,并爱马,我对马情有独钟。儿时记忆中,马是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相较于其他动物伙伴,马似乎更具灵性特质。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长河中,马的角色不断蜕变:从最初的狩猎对象,到游牧文明的重要伙伴,再到农耕时代的生产助手,最终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数十年的乡村工作让我养成了用影像记录生活的习惯。那些年拍摄的村庄变迁、百姓生活,不仅记录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个村庄的变迁,更让我积累了丰富的纪实摄影经验。正是那些年的拍摄实践,为我后来专注马文化摄影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退休后,我得以全身心投入摄影创作,而这份对影像记录的热爱与坚持,也自然延续到了马主题的拍摄中。
2014年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的采风之行,是我摄影生涯的重要转折。在这片“白马之乡”的广袤草原上,朱宪民老师的鼓励让我豁然开朗,从此下定了长期投身马主题摄影创作的决心。多年来,我坚持深入草原腹地,在那达慕等传统活动现场,用镜头记录草原民族与马共生的文化图景。这些作品既寄托着我对消逝的田园牧歌生活的眷恋,也彰显出这个时代的离散特质--当摄影成为记忆的残片,我们与真实的距离正在重构。我试图通过更丰富的视觉表达,对马这一意象进行更深入的视觉描述,呈现那些关于生命本质的思考与感悟。
在拍摄过程中,我与马的互动交流让我深刻体会到这种不可分割的羁绊。这种认知将伴随终生,不会改变了。同时,通过影像推动马文化传承发展,已成为我毕生的事业追求。
《归壹系列 18》
墨色神骏踏影来——记马摄影艺术家张耕畦的创作境界
当人们谈论马的艺术表达时,总会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张耕畦镜头下那流动的马魂诗篇。这位以马为终身创作主题的摄影艺术家,用三十余载的执着耕耘,在光影的明暗交错间,完成了一场人与马的灵魂对话。他的作品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东方哲学与当代艺术碰撞的火花,让奔马的意象在文化传承中绽放出超越媒介的永恒魅力。
在探索马文化影像表达的道路上,张耕畦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探索实验到深邃哲思的蜕变。他的"默系列"作品堪称镜头下的水墨长卷,将中国传统书画的"写意"精神与摄影的"纪实"特性熔铸为一。那些奔腾的骏马在明暗对比中褪去具象的色彩,马鬃的飘逸化作"飞白"的笔触,肌肉的张力凝成"积墨"的厚重,就连马蹄踏起的尘土,都带着水墨晕染的朦胧诗意。这种对东方美学的深刻洞察,让他的作品突破了动物摄影的题材局限,成为承载文化精神的艺术载体。
上图:《默系列 15》;下图:《耳鸣系列 07》
当《耳鸣系列》在平遥国际摄影节展出时,观众无不为画面中虚实交织的意境震撼:虚化的马影如墨色在宣纸上晕开,却在眼神的聚焦处凝聚着生命的锐利。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表达,恰是对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美学理念的当代诠释。张耕畦用镜头构建了“文化摄影”的独特范式:既非纯粹的艺术表达,亦非简单的纪实记录,而是通过视觉隐喻,将马从动物学范畴提升至文化学高度。
在他的摄影世界里,马早已超越拍摄对象的身份,成为艺术家精神世界的物化延伸。他曾坦言:"每次按下快门,都是与马的灵魂对话。"这种深度共情让作品充满人格化的温度:《子午线》中伫立荒原的孤马,透着创作者对生命孤独的哲思;"武侠系列"里呲牙咆哮的烈马,彰显着不服输的倔强风骨。
上图:《子午线》;下图:《武侠系列 04》
这种物我两忘的创作境界,暗合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当张耕畦背着相机追逐马群时,他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既是记录者,更是创作者。镜头成为心灵的延伸,影像化作精神的画布,最终呈现在作品中的,是人马合一的生命律动。正如艺术评论家所言:"他镜头下的马,每一根鬃毛都跳动着创作者的心跳。"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张耕畦的马主题摄影始终保持着对文化根脉的敬畏。他镜头里的马,延续着《诗经》"萧萧马鸣"的古典意象,传承着徐悲鸿笔下奔马的民族精神,却又在光影语言的创新中,赋予其当代艺术的表达维度。那些突破传统纪实边界的"概念化尝试",让马从历史的符号变为承载现代人精神焦虑的出口——当都市人在钢筋森林中感到窒息时,张耕畦镜头下的骏马,便成为人们对抗时代喧嚣的“心象风景”。
上图:《幻夜系列 10》;下图:《幻夜系列 20》
作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他不仅以个人创作树立标杆,更通过"读马"、"山野·良马"系列主题展览、摄影工作坊等形式,搭建起公众与马文化对话的桥梁。从内蒙古草原到江南水乡,从国内到国外他的作品让不同地域的观众感受到共通的生命力量。这种对文化传播的自觉担当,让他的艺术实践超越了个人表达,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的精神纽带。
站在张耕畦的摄影作品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马的姿态,更是一个艺术家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当影像定格奔马的瞬间,时间仿佛在此凝固又无限延伸——那是对自由的永恒向往,对力量的诗意礼赞,更是对东方美学精神的当代诠释。正如他镜头下那匹踏影而来的神骏,张耕畦本人也以执着的艺术追求,在中国摄影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铿锵足迹。
上图:《傲睨》;下图:《构成系列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