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北京研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国粹皮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画篆刻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你好,非遗!

发布时间:2023-06-12 09:27:12 人气:3054 来源:新闻资讯

       云程发轫,踵事增华。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体会日新月异的现在,遥望光明宏大的未来,我们会发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世界少有。

       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扬向上的活力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绵延不断,这是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中国在世界上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聊城的非遗文化吧!

       东昌葫芦雕刻

       人们对葫芦有着怎样的研究?是雕刻的艺术,还是盛水的器皿,或者是福禄的象征?

       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料考究刻工纯熟,线条流畅图案丰富。原料多以大葫芦、亚腰葫芦和扁圆葫芦为主,雕刻制作分水煮发酵、雕刻、上色三道工序。

       人们用最质朴的材料雕刻出最绚烂的艺术品。

       东昌府木版年画

       它属于国家级非遗项目,始于唐代,首先以门神画的形式出现。

       聊城(古时为东昌府)与潍坊杨家埠并称山东民间两大画市,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很早就在国内享有盛誉。

       东昌府木版年画将年画、门神画融为一体,既具有年画的艺术风格,又起到门神画作用。其构图简洁,人物突出,线条刚劲、流畅、圆润,弧中有直,柔中有刚,色彩鲜明、古朴,对比强烈。

       取材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描写劳动生产的耕织图、小渔家乐、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福禄吉庆之类的吉利画等。

       聊城杂技

       聊城是中国著名杂技之乡,也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聊城杂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杂技艺术积淀丰厚,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郎氏面塑

       郎庄面塑在当地俗称“面老虎”,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工艺独特,经和面、发酵、捏制、蒸熟、晾干上色等十几道工序制成。

       现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人物戏文等10大系列,几十个花色品种。其特点为造型夸张,简练概括,生动传神,用色浓艳,对比强烈,具有鲜明的鲁西风格。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

       阿胶为马科动物驴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

       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久服轻身益气”。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从东阿王曹植称阿胶为“仙药”,到唐朝杨贵妃“暗服阿胶不肯道”,再到慈禧太后用阿胶保胎等故事,清晰地记录着东阿阿胶一直是皇家贡品、名贵中药。千年中医临床用药及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东阿阿胶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等多种功效,系中医治疗血虚症的首选之品。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历经千年传承积淀形成,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作技艺全为手工操作,包括洗皮、熬胶、炼胶、凝胶等共99道工序,尤以熬胶、晾胶较为复杂。

       几千年来,阿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在诸多道地药材中可谓独树一帜,为了弘扬阿胶文化,东阿县建立了阿胶博物馆,系统介绍阿胶的历史、生产、功能等,成为传播阿胶文化的载体。

       临清贡砖烧制技艺

       山东省临清市运河沿岸的旷野里常常会有一堆堆的红烧土和残破的大青砖,那就是临清砖皇窑遗址,也是其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初起源之地。

       临清砖窑所烧造的砖,烧制工艺十分复杂精细。成砖后,要经过严格的检验,用黄表纸封裹,搭船解运至天津张家湾码头,再次检验合格后,经陆路转运京师。

       现在北京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各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及各王府营建中所用的临清砖比比皆是,处处可见。

       茌平黑陶

       茌平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址是全国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也是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早期的黑陶,主要用作大型祭祀中的礼器,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而今天,茌平黑陶一样续写着传奇是市级非遗项目。黑陶制作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造型优美,具有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四大特色。

       东昌毛笔制作技艺

       它从原木到成型,需要经历选料、干燥、配料、榫卯、雕刻、组装、二次干燥、打磨、打蜡等多种工序,在描线、起底、修光、细刻等流程后,它才能变成生动传神,精美细腻的模样。毛笔是古代的先民们在一次一次的实践中发明出来的,东昌毛笔的制作始于元朝,兴盛于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现在的东昌毛笔大多还是选用优质的黄鼠狼尾作为原料,制作工艺上极为严谨,按规格分有毫长最大的抓笔用六寸猪鬃、羊胡精制而成,属于省级非遗项目。

       阳谷木雕

       以木头雕刻世间万物,于方寸之间可窥人间百态。

       木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呈现形式之一,各个时期各个地域,因为取材的不同,雕刻内容的多样性,形成了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木雕工艺,而阳谷木雕,便是其中之一。

       阳谷木雕是省级非遗项目,它既不是宫廷木雕,也不是民间木雕,它是由文人设计创作,抒怀励志、陶冶情操的人文木雕。

       作为一门文人手艺,几百年来它的传承从未中断。它从原木到成型,需要经历选料、干燥、配料、榫卯、雕刻、组装、二次干燥、打磨、打蜡等多种工序,在描线、起底、修光、细刻等流程后,它才能变成生动传神,精美细腻的模样。

       临清龙灯

       龙灯又称舞龙,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反映了古代人民对龙的崇拜。在聊城,逢年过节更是少不了临清龙灯的身影。

       历史悠久的临清龙灯,以逼真的龙形、精湛的制作、艳丽的色彩、庞大的规模、舞动的气势和丰富的内容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舞龙灯是临清市最具特色的社火民俗艺术文化活动,自唐宋至今已经延续1400余年,人们通过舞龙以示驱邪除瘟、祛灾祈福,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龙灯展示了临清民间艺术的智慧,舞龙及龙身集文学、绘画、雕刻、剪纸、乐理于一体,综合了各种艺术元素,使之统一在整个舞龙活动中,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莘县温庄火狮子

       “莘县温庄火狮子”2006年底入选聊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火狮子舞因狮毛是由3600根火捻组成,演出时点燃火捻,火星四溅,由火光线条构成的火狮子火星闪烁,堪称奇观。表演时,观众只看到由细碎的火星勾勒出的威武高大的狮子形象,却看不见舞狮子的人。当火狮子追逐跳跃时,浑身星光闪闪。火星不停地抖落,在其晃肩抖毛时,通身火星四溅,顺着风势,忽明忽暗,火星闪烁。

       温庄火狮子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记载,温庄火狮子起源于莘县十八里铺镇鞠屯村,后传到莘县东鲁,清朝时期,莘城镇东街老艺人曾在上海、南京等地进行表演。

       聊城牛筋腰带制作技艺

       牛筋腰带,又名凉带,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43年清乾隆年间,由东昌府一位民间老艺人首创,当地百姓将牛筋腰带作为贡品献给皇上,乾隆看后龙颜大悦,谓之东昌民间之精品。

       以花纹细腻、色泽美观而著称,具有清凉透气,驱蚊虫,敛正气及束腰健身的独特效能,使用方便。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极具民族民间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