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北京研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国粹皮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画篆刻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运河北望星辰璀璨|运河畔的文化瑰宝——古朴灵动的非遗文化

发布时间:2024-07-05 15:12:20 人气:3793 来源:新闻资讯

image.png

中国大运河跨越六省市,沟通五大水系,贯穿南北、通江达海。奔流2500余年,它至今依然发挥着供水、灌溉、航运、生态等作用。2014年,“大运河”文化遗产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值得铭记的时刻,一条汇聚南北、涵养津沽文脉的“文化河”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今天, 让我们探寻运河畔的文化瑰宝——古朴灵动的非遗文化。

天津市北辰区自古漕运发达,商贸兴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古朴的乡风民俗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辰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市级非遗项目23个、区级非遗项目19个。北运河畔,诸多文化瑰宝,流传至今……

“刘园祥音法鼓”从清朝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它源于佛教,是当年庙里“娘娘(天后)出巡”时的半套銮驾,因其鼓乐齐奏发出雅韵之声,代表着祥和与欢乐、吉祥康宁,故名为“祥音法鼓”。后演化为民间花会在喜庆日或重大活动日参加庆贺演出,是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美术、雕塑与民风民俗于一体的广场艺术。

其于2007年6月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其演奏形式有设摆和行会两种,有五种打击乐器,即鼓、钹、铙、铛铛、镲铬。演奏具有即兴性,具体演奏哪个曲牌鼓是指挥,“头钹”或“头铙”与鼓配合为该套曲牌开头。

每套音乐一般由慢板起发展到快板结束。静如平湖秋水,动似龙飞凤舞,高潮时像万马奔腾,“上擂”(紧扣)时如翻江倒海、波涛滚滚,有雷霆万钧之势,最后在急板中结束,很是庄严、激奋,入人耳目。

穆氏花毽起源于清朝光绪三年(公元1878年),由穆氏家族长辈穆成亮(1858年—1928年)自西青区杨柳青石家大院学得技艺。穆成亮生来好动、天资聪慧,年轻时去杨柳青探亲,碰巧看见石家大院中有几位老先生在踢花毽,便入了迷。为学踢花毽,他在亲戚家住了半个多月,每天都去观摩,跟着模仿动作,还大胆询问。老先生们见这位小伙子诚心想学,就慷慨地传授了花毽的基本要领。穆成亮回到天穆村后,继续刻苦磨炼花毽技巧,领悟并总结出花毽的规律和八项基本功的相互作用。自此,在穆成亮的带领下,花毽运动在天穆村流行开来。

其八项基本功为:盘踢、磕踢、拐踢、蹦儿踢、外落儿、抹踢、砸踢、蹁踢。在天穆村踢毽儿人灵活的脚法下,小小的花毽儿仿佛被施了魔法、具有了生命,上下翻飞、灵动跳跃、缠身绕腿、经久不落。

经过140余年的发展,穆氏花毽传续至今已有五代传人,形成了“隔网对抗”计数、舞蹈与踢毽结合等独特的表演技巧和技术风格,通过参加历届全国农运会和少数民族运动会将穆氏花毽表演技艺传播到全国各地,在各级各类赛事中取得骄人战绩,不仅有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还有全国锦标赛的冠亚军等。2021年5月被批准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北辰民间绘画

image.png

运河水像母亲一样,滋养着运河两岸的人民,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辰的农民便用手中的画笔来记录这一切美好,这便是农民画的起源。

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到90年代,北辰农民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农民画展,两次进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这标志着北辰农民画进入成熟阶段。此外,北辰农民画还多次在瑞典、挪威、美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展出,百余件作品被国内外国家级博物馆收藏,万余件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及个人收藏,北辰区也因此3次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之乡”。

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运河的文化记忆符号,世代以身口相传而得以延续相承,正是这些文化瑰宝,留住了运河畔乡土文化的跟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