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北京研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国粹皮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画篆刻

丝绸及丝织技艺的外传

发布时间:2021-12-30 09:54:57 人气:1302 来源:非遗论坛

      今天,原产于中国的高级纺织品——丝绸,踪迹遍及世界各地,很多国家都在生产和消费丝绸,那么中国丝绸及丝织技艺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传播开的,它对世界各国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呢?

  (1)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向外传播的时间很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因为在西德南部斯图加特的一个公元前500多年的古墓中,发掘出的人体骨骼上有中国丝绸衣服的残片;在前苏联阿尔泰北麓的巴泽雷克公元前5世纪的古墓群中,也有很多中国丝织物出土。欧洲人在公元前4世纪时,也是通过丝绸开始认识中国的,当时希腊史学家克泰夏斯在他著作的《史地书》中用“塞里斯”(seres)一来称呼产丝的国家。希腊文里“ser”是丝的意思,“seres”原意是“制丝的人”,以后引申为“丝之国”,指的就是中国。不过在公元前的很长时间里,中国丝绸向外输出的数量极为稀少,据西方史书记载,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公元前1世纪)有一次穿着一件中国丝袍在剧场看戏,在场的王公大臣面对那光彩华丽的丝绸,一时无心看戏,把目光都集中在皇服上,称羡不已,认为是神话中“天堂”里才有的东西。连皇亲国戚对丝绸都如此少见多怪,可见那时丝绸在欧洲是如何的珍稀。这种现象直到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才逐渐得到改变。

  这条路大规模的、完整的开通是在汉武帝年间。当时匈奴征服了许多西域(西域是汉代对新疆、中亚、西亚直至地中海一带的称呼)小国,将汉王朝西去的道路堵死了。汉武帝出于军事和经济目的,认为有必要打通西去之路,于是派历史上著名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率领100多人,历尽艰险,回到长安时仅剩两人,费时13年。张骞在出使的10余年间,掌握了许多西域国家的军事和经济情报,通过对这些情报的分析,汉武帝下定了打通西去道路的决心。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组织了庞大代表团,带牛羊一万头、金币丝帛“数千巨万”作为馈赠的礼物。这次出使以及随之进行的军事行动,获得巨大成功,打通了西去的道路,使汉王朝和西域各国开始交往,也使中原精美的丝绸和其他物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域各国。这条路以后又经中外人民的共同开拓,成为一条横贯亚洲大路的贸易通道,并因有大量的中国丝绸经此路西运,被中外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

  其实古代“丝绸之路”路线并不固定,也非一条,其主要路线:东起渭水流域,向西通过河西走廊,在敦煌分成两路,或经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北面的通道,在疏勒(今喀什)以西越过葱岭,更经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南部(今撒马尔罕附近)西行,或经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南面的通道,在莎车(今莎车县)以西越过葱岭,更经大月氏(今阿富汗和田)西行,以上两路会于安息(今伊朗),然后向西经条支(今伊拉克、叙利亚一带)到达大秦(即罗马帝国)。主丝路全长7000多公里,道路条件极为艰苦,罗马历史学家佛罗鲁斯在他的史书中说,从中国到罗马,“须行四年方能达也”。其支线有从长安到兰州,再折向西宁,沿青海湖北岸,穿过柴达木盆地到达西方;亦有由中国南部经四川,青海往西去;亦有从四川、云南经缅甸南部,再利用海道西行;亦有经中亚转达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等。

  除上述道路外,古代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路也是汉武帝派人开通的。当时中国海船带了大批的金银、土产和丝绸,从今天雷州半岛的徐闻和广西的合浦出发,途经都元国(今越南岘港)、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谌离国(今缅甸丹那河林)和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卑谬),航行到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然后,从己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返航,途经皮宗国(今印尼苏门答腊)回国。这条海上通道,在唐代以后西去的陆上通道逐渐衰落后,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路。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丝绸、外国珠宝的物质交流之路,更是东西文化技术的交流之路,它对改善和丰富东西方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影响极为深远,难怪有些学者把“丝绸之路”比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和东西文明的“桥梁”。

  (2)丝织技艺的外传

  中国丝织技艺也是沿着“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首先传到的是西域小国于阗〔tian甜〕国(今新疆和田),据史载,汉代时于阗国没有蚕桑,于阗的国王便派使节到汉王朝,请求赐给蚕种和桑种,哪知汉王朝不但不给,还下令严禁蚕种、桑种出关。于阗国无奈,便请求与汉朝和亲。得到准许后,迎亲使者密告公主,于阗国“素无丝帛桑蚕之种”,国王请她随身携带蚕桑种子出阁。公主离汉时将蚕种桑种密藏于丝绵帽中,汉边关卫士不敢查验,公主顺利将蚕桑种带到于阗。自此之后,于阗地区便有了蚕桑生产(《大唐西域记》),并逐渐成为著名的丝织产地。本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和阗(今和田,即古于阗)地区发现一块18世纪的画版,版上刻画着那位将蚕桑种子藏在帽中带到于阗的汉朝公主,想必是因这位公主对当地人有功,为纪念她而刻画的。另外,斯坦因还在于阗附近的一座大庙废墟里发现过一幅画着祭祀“蚕先”的壁画,这种祭蚕的风俗,当然也是中国传去的,由此也反映出蚕桑在西域人民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西域是我国古代通向西方的门户,丝织技艺传入西域后,进一步的外传便到了波斯。其时间大概在中国的三国时期,因为隋唐时,波斯人已能自己生产技术要求较高的绫锦了。中国和西方史书对古代波斯的丝织情况都有一些介绍,如有许多中国史书谈到波斯的名产时都谈到过波斯锦,有一本西方史书还曾记载,6世纪时,有两个波斯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养蚕和丝织技术。7世纪以后,尽管波斯以纺织工艺先进著称于周边国家,但丝纺织技术仍远远落后于中国,当时我国熟练的纺织工匠曾去中亚和西亚传授纺织技艺。唐朝杜环去大食(今伊拉克境内)时,亲眼看见两个叫乐还和吕礼的河东人在当地传授纺织技术。

  中国蚕桑技术传入欧洲的时间大约也是在6世纪。这之前不仅中国严禁蚕桑技艺的外传,连已掌握蚕桑技术的波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秘而不传。那么蚕桑技术是怎样传入欧洲的呢?据欧洲史书记载:在查士丁尼大帝时代,有两个僧人自中国回到罗马,密匿蚕卵于竹杖之中,持杖行路,状如进香游客。虽中国当局严禁输出,但终无人料及,致被窃往君士坦丁堡。从此,欧洲始有蚕业之兴起。可见蚕桑技术传入欧洲是费了一番周折的。中国的脚踏织机和花机,也是在6世纪传到欧洲的。这之前欧洲使用的织机是较为落后的竖机,没有花机,不会织造大花纹织物。这两种织机的传入,使西方织机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开始了由竖式向横式的转变,并能织出一些较为复杂的提花织物了。

  朝鲜和日本是中国的近邻,我国蚕桑技术传入这两个国家的时间肯定比西方要早得多,但始于何时现尚难确定。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这就是说,早在殷商时期,我国的蚕桑技术可能就传到了朝鲜。至于传入日本的具体时间,史书上也没有确切记载,从《三国志·东夷传》所云;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倭王派使八人,来献倭缎、绛青缣、绵、衣帛等丝绸产品,正始八年又献异文杂锦的情况来看,传入的时间应不会晚于汉代。三国以后,中日两国人民的往来日渐频繁,有关中国先进的丝织技术传入日本,促进日本丝织技艺进步的记载也开始多起来了。如史载西晋时,秦始皇后裔弓月君曾率127县之民经朝鲜移居日本,并将这些人分置日本各地养蚕栽桑,使其地蚕业大兴。南北朝时,日本还多次派专使到中国江南一带招募纺织技匠去日本传授技艺。日本一学者在其著作中说:招募中国纺织技术人员来日本的同时,也引进了织机,“引进的织机是有筘能够打纬的丝织机……就是以后我国制造的‘棚机’。这种织机于8世纪开始普及,在织布生产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唐宋时有些日本人专程来中国学习织造技术,学成回日本后引用中国织造技术,改造落后设备,生产出一些闻名于全日本的丝织品种。由此也可见,日本近代丝织业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与长期不断地学习、借鉴中国先进的丝纺织技术分不开的。

  以上是我国丝织技术传入西亚、东亚、欧洲的大致情况,除此以外,我国的蚕桑技术在公元前2世纪,通过四川、西藏传入印度,在公元2-—3世纪传入缅甸,在6世纪传入古诃陵园(亦称阇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

  (3)丝绸及技艺外传的影响和意义

  一、中国丝绸及技艺的外传丰富和美化了传入国人民的生活,改善了传入地区人民的衣着。据西方史书记载,中国丝绸未传入欧洲以前,欧洲人缝制衣服的原料只有羊毛和亚麻,当柔软光亮、华丽美观的丝绸,一经传入欧洲立即受到欢迎。又据中国史书记载,三国时扶南(今柬埔寨)的男人还有裸体的,后经我国使者康泰劝说,扶南国王下令男子用丝绸做干漫(即筒裙)遮体,改变了裸体的习俗。

  二、促进了传入国纺织技术的进步。在中国丝绸外传之前,其他国家对蚕桑一无所知,随着中国丝绸和蚕织技术的传入才使这些国家对蚕桑有所认识,开始加以利用,并逐渐生产出一些地方名产。丝织机特别是提花机的传入,促进了西方织机由竖机向横机的转变,开拓了近代机械穿孔纹版的途径。

  三、中国丝绸及技艺的外传,其影响不仅是局限于传入国的纺织业,更重要的是对传入国的政治、经济甚至历史产生的积极作用。如13世纪意大利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起始国,是和大力发展丝织业分不开的;17世纪后期,法国经济形势好转,成为欧洲强国,也是与丝织业的兴起有关,再如日本明治维新(公元1868年)后,政府重视发展丝织业,并通过开拓国外生丝市场,使日本经济蒸蒸日上,并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迅速转变成近代的资本主义国家。

  四、带动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